青科沙龙第9期丨无需器官移植,在体内将脾脏转化为类肝器官
研究内容:
该研究采用材料诱导组织重构和直接重编程技术将脾脏成纤维细胞原位重编程为肝细胞,真正意义上让脾脏长出自己的肝组织,实现脾脏向肝脏的功能转化。南京大学董磊教授、张峻峰教授和澳门大学王春明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春艳和王琳涛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在2020年6月,董磊、张峻峰及王春明等在 Science Advances 期刊上发表论文【2】,在活小鼠身上把脾脏改造成具有典型肝脏功能的器官。他们将一种预先选择的组织提取物注射到小鼠脾脏中,这种提取物表现出较低的免疫反应,并产生更多细胞生长所需的细胞外基质。紧接着,将小鼠、大鼠和人类的肝细胞移植到这只小鼠的脾脏中,这些细胞能在免疫排斥中存活,还生长成类似肝脏的结构,而且在小鼠体内发挥着肝脏的功能。这一由脾脏转化而来的类肝脏器官可以在90%的肝脏被切除后拯救小鼠。
董磊教授对《生物世界》表示,团队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的研究,是将肝细胞移植到脾脏,解决了再生肝脏长大、整合和功能化问题,但尚未解决免疫排斥和种子细胞来源这些组织再生的固有问题。而发表在 Gut 的这项最新研究,则是采用了重编程技术,在体内将自体脾脏成纤维细胞直接变成肝细胞,理论上就消除了免疫排斥和细胞供体等问题,是真正意义上让脾脏长出自己的肝组织。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将脾脏从腹腔移位到皮下,方便对脾脏的连续注射和观察,再对脾脏注射SiO2纳米颗粒,促进脾脏内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为后续的重编程和肝再生奠定基础。
嘉宾简介:
201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年至今师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董磊教授,从事肝脏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研究。通过对脾脏的基质进行改造,结合直接重编程技术发展了不依赖于供体细胞的脾脏转化肝脏的新方法,构建了具有肝脏生理功能的类肝器官,为大型组织器官的再生和终末期肝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策略。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 Gut 期刊上。